close
回來忘了打一口氣忘到現在,不過真的沒什麼好說的。(不可言傳喔)(我不會畫畫XD)
展覽時間是從五月底就開始了到九月五號,真的需要去看啊!
星期二到星期天都是早上九點到晚上十點,聽說早一點去排隊比較好(九點XD),
我今天兩點多去,大致上排了一個小時這樣。


還有我要很嚴肅的說:


看就看,不要拿手指比來比去!而且還靠畫那麼近!
喂、那邊的不要越線太嚴重!看不到就帶望遠鏡啊!!
溫度跟濕度是殺手!給我住手!!!不要往那邊咳嗽!!!!!



你一個不小心跌倒或是摸到,那幅畫就可能完了混帳!!!(破音尖叫)
沒看到很多畫都已經龜裂了嗎!你噴嚏打上去的話你兒子孫子祖孫看啥啊!!(繼續尖叫)
其實基本上應該要做點功課再去看,否則單從藝術方面角度看好像看不出什麼(爆)
(其實不是看不出而是看不懂。)
不過裡面會有一些人做講解(我也不知道哪來的,可能是外面教室的老師?),
有看到這種人的話可以順便聽!旁邊在談論的人的話也可以一起聽,會受益良多。


心得感想完。沒有圖!
(另外有PIXNET帳號的可不可以順手壓個專欄,↑那句破音尖叫很重要啊)
(我他O不想看到從法國跑過來的畫毀在台灣啊######!!)







以下全部都是文字(對一些比較喜歡的畫作的印象感想)(爆)。
(誰問我有沒有圖片的我殺了他


(還有我認為這串應該是一年來最學術的一串 囧)









  *被扛上標題當主打的__米勒




米勒最初的幾張肖像畫讓我看了有一種詭異的感覺,感覺好像骨架歪掉XDD
還有他的照片一整個不像農夫也不像畫家,比較像富商或鄉紳。
介紹到他說因為被說是「只畫裸女的畫家」憤而再也不畫裸像時,
我第一個想法是「畫家的人生好心酸」,第二個想法是「好可惜喔」(爆)




身為這場展覽的主打,雖然其他畫家的畫作加起來比較多,
不過米勒的《晚禱》以及《拾穗》依然占據掉最大展場。(中間一片空地)
《晚禱》跟《拾穗》也跟一般畫作只用線圍不同,特別用玻璃隔起來,距離很遠。
想說應該是展場內最重要的畫作,於是沒有租用語音導覽的我用手機聽了《拾穗》的導覽,
結果我過濾過的關鍵字只剩下「腰痠背痛」、「基督教信仰」、「富人留下餘穗給窮人」。
這就是我聽了無言的原因。
(還有那個人講話我覺得好慢,我一秒0。05耶!)
事實上我認為了解當時背景以及這張畫作看旁邊的說明就差不多了。
(這兩張名畫在至今的人生中應該都會聽過吧?相關應該也會)




說到《晚禱》,我看到旁邊的說明後頓時歡樂起來。
晚禱聽起來很神聖對吧?遠處還有小小教堂呢!




但是,這幅神聖畫作《晚禱》的前名竟然是--「馬鈴薯欠收」!!!!XDDDDD
這兩個感覺很沒有連結的名字,就在他人的「宗教感受」以及「一座教堂」之下連結起來了。
也是,如果今天晚禱是馬鈴薯欠收,那麼這幅畫的價值或許就真的欠收了。
就補上那跟幾根針差沒多少大小的教堂而已啊。
結果這名字(內幕?)跟現在畫作名字的反差太大,害我一直笑。




無可否認,晚禱的確給人一種寧靜、虔誠甚至稍微肅穆的感覺,
但比起宋思爾的「天啊,這的的確確就是晚禱!我聽得到教堂的鐘聲!」
我其實比較贊同達利的「這是不是一對夫婦在亡兒的棺木前禱告呢?」
其實,旁邊的說明寫了「沒有人會對晚禱無動於衷」,但偏偏我就是無動於衷了(汗)。
或許是我對畫作的感受性還不夠強,只能用眼睛判斷我接收的訊息。
但它是幅名作則是不爭的事實。




接著是我在整個展場裡最喜歡的畫作--《牧羊女與羊群》
為什麼喜歡呢?很簡單,因為牧羊女很萌、羊好可愛!(沒有誤!)
還有天上被陽光照破的雲,透出一點點光線的微妙感覺,帶著些許神聖。
我剛好聽到旁邊有兩位在討論,我認為還滿有趣(也還滿有道理的),僅憑印象簡單節錄。




A 「不是說米勒是虔誠的基度教信徒嗎。這幅畫好不真實」
B 「?」
A 「看上面的雲,還有那群羊,怎麼會都朝向同個方向吃草呢?就是設計過的吧」




我覺得還滿有道理的。也是另一個思考角度www。
不過在此同時,我想,米勒不只是個寫實(生)畫家,譬如有些畫作是靠記憶畫出的,
所以無論出現什麼畫作都不足為奇吧!(像畢卡索那樣的畫當然是不可能啦…)
無論真不真實,這些畫作很重要的就是能傳遞什麼訊息以及給人的感受性。
除了畫作上的普世價值(畫技、結構等等)之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上述兩樣了吧。




這是題外(?)
題內是「牧羊女跟羊好棒!太陽好棒!破掉的雲好神聖!」
(好膚淺)
結果我買了一本一百五的本子,就為了牧羊女。XD






《春天》

原本在看的時候,沒有注意到細節(很大的細節),是聽到旁邊有人解說才有注意到。
亂七八糟的小路、即將飛走的黑雲、以及天空的彩虹,即暗示著一場暴風雨過去。
雨過天晴和看起來較粉和輕柔的色調讓人很喜歡,使心情輕快了起來。





《有羊群的牧場,月光》--

……恐怖片 囧。
看過應該就知道為什麼我這樣說ORZ。
黑暗的月夜中,牧羊人高舉著手杖,羊在走動。
牧羊人從以前,因為向來獨自在外工作(只有狗跟著),於是容易被妖魔化,
我認為這樣的畫作更增加了人們對牧羊人的詭異印象。





《紡紗女,奧弗涅的牧羊女》

紡紗棒像棉花糖,表情像「O△O」。
說明上說是憂鬱,我看來是空洞。不過不管是哪種表情都不符合紡紗女應該的年紀就是。
但那個年代,或者說農民並不富裕的年代,或許連吃穿都有問題,要歡笑可能也是件難事。
其實畫的細節我不記得了(因為離寫的現在有點久),不過,
那表情或許我會記得很久。










  *和米勒同樣的畫家們__波納、裘勒‧杜培、杭特






 波納__《尼韋內的耕作,第一次鬆土》


這我還能說什麼呢!
神啊!
這就是照相機的啟發吧!(被打)





太真實啦!閃亮到我張不開眼啊!OH!
其實跟旁邊另一幅特華雍的抓背母牛畫作,個人覺得這幅的真實度更勝啊!
雖然近看會覺得處理得太好(因為明白是畫作)導致感覺有點虛假,
但遠看實實在在就是一張大風景照。
牛的眼睛炯炯有神,不過人臉卻……
我是發現,有牛跟人或是風景跟人的場景,通常人會被大忽略,
無論近景遠景(當然特地畫人或是肖像畫的例外)皆是。
或許是反映了農業社會對牛的尊重?就像台灣人老一輩幾乎都不吃牛肉一樣?(猜測)
在這些畫裡,幾乎牛會清楚、風景也會清楚。
至於在風景畫裡人的不明顯,想來或許是表達人於大自然的渺小吧!



最後我想說,那萬里無雲的藍天真棒!







 裘勒‧杜培__《橡樹和水潭》


很深暗的色調,森林中一處不大的水潭,人在稍遠處不過模糊不清。
跟前面展出的幾幅藍天白雲大相逕庭,灰暗到不行 囧。
這樣的灰暗卻也帶有豐富的色彩,尤其很喜歡樹與葉的畫法。


要命其他我差不多忘光了。
只覺得那個森林晚上一定有很多蝙蝠出沒O口Q。







  杭特__《農婦》


導覽手冊的背面有。雖然去了背景有點難過。
麥田中的農婦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在脫衣服,小露香背(笑)。
雖然如此,卻給人一種很母性、溫柔的感覺。那淺淺的微笑更是如此。
聖母瑪莉亞看著你唷ˇ(拖走)











  *農村人口開始衰退的後一代畫家__布荷東、艾杜安、達尼安







  布荷東__《夜晚》、《拾穗者之歸》



首先從拾穗者之歸感想起。
拾穗者之歸一眼望去,是一群婦女收割完後即將回家的景象,
天空很有趣地半橘半藍,甚至弦月都出現了,我想是意指夏天?
一名婦女一手抓著一把為數不多的稻穗、一邊仍彎下腰來撿拾,
無論是否以寫實作畫,想表現的意念應和米勒的拾穗相同。
(在顯眼處的其他人看起來收穫頗多,為何就只此婦女只有手上一束?意義為何?)
這名婦女反而才是主角?XD



許多藝評家評論這些婦女簡直美到像是古希臘女神下凡。
不過,現代則評論是過度美化。跟米勒的拾穗比起來的確是。
想想就知道,生活貧苦的農婦即便天生麗質,久經風霜必也蒼老起來,
這麼一想,就覺得布荷東的這幅畫應該是存在於幻覺之中ORZ
而且過於美麗也就少了幾分屬於那個時代背景的韻味。
但整體上,仍是十分喜歡這幅畫給人的感覺。別有一番味道吧。




夜晚--照理說是將夜未夜之時。
一名農婦坐在稻草堆上托腮耍憂鬱(沒誤)。
遠處有炊煙裊裊,後方有婦女列隊抱著麥穗等回家,為什麼這名婦女坐在這裡?
我覺得這是不解之謎。
欸!
不過我喜歡就好了XDDD。









  艾杜安__《香柏杜安的拾穗者》



整個就是一種莫名奇妙卻又很合理的微妙風景。
被陽光照得閃耀金黃的農婦們扛著麥穗向前奔跑,就像在逃命一般?
原來是天氣將變,眾人要快點回家以免不多的收穫又泡湯去了。


一種光影變化呈現得很美妙,一種侷促匆忙的感覺呈現得很酸人心。
其實我覺得滿微妙的,好多畫作看下來似乎都是農婦,農夫咧!?!?!(爆)









  達尼安__《在林中》


這幅畫過去曾看過(當然不是畫展),不過印象不深刻。
今天一看覺得真是太妙了。
或許那音樂家是路過,總之在林內他演奏了起來,農民們便聽著。
但是好幾個人眼神都盯向不同的地方甚至有人兩眼發直(發呆!),
看來其實有點好笑又有點有趣。
另外是這張圖的消失點真的很高…又加上這張畫作不小,所以要抬頭抬滿高…



但總體來說是和在展畫作很不同的一張畫。
不知為何我總覺得有些輕鬆又有些諷刺意味wwwww











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可點)http://www.udnmillet.com.tw/
 (展覽作品處可以看到幾張米勒的畫作)




  以上心得感想全完,我也快完了(毆)



  米勒畫展真的值得一去,只是說希望不要太走馬看花過去就好(笑)
  畢竟是從好遠的法國坐飛機過來的。雖然我覺得被列為重點的那兩幅,因為太常見,
所以對我來說反而失去了什麼意義。囧



  一進去可能會覺得奇怪並不是米勒的畫作,不過米勒的畫作是東一件西一件,還被美國搜刮了幾件過去,所以全展如果只展米勒那就…而且從這些畫家的畫作以及說明可以慢慢堆疊對稍後作品以及作品背景的認識。再說這個展覽的副標也是「田園之美」,並且這些畫家都不比米勒遜色。



  說明一定要看(應該不會有人沒看吧)。旁邊有人在評論的話也真的可以聽一聽XD
  在拾穗者之歸前面聽到兩個老爺爺老奶奶講的話,就發現台灣早期社會其實跟圖畫中背景(民生經濟上)相差無幾。而且多聽也可以試著過濾無用資訊或者是開啟一條思考新通道之類的XD!



  導遊(某隔壁班的是這樣叫人家的)先生/小姐講的話也會很有用。因為導遊(…我覺得那是人家美術教室的老師吧…)都是做過充足功課才介紹(或者可能來過這個畫展一兩次了),講解會滿有系統也會很立體,資訊會滿集中,而且通常他們都說得很大聲XD,所以遠點聽也不會尷尬(毆)



  還有語音導覽其實是見仁見智,我是沒租(因為買了導覽手冊)。而且在《拾穗》那裡用手機撥來聽了之後整個給他無言掉。(想說是很重要的畫作就聽一下,看會不會對拾穗有FU)結果,關鍵字如上所說啦…。但我沒有聽到其他畫作的語音導覽,所以也不能太片面的斷定說不好,只是我對拾穗的語音導覽="=到想要摔人(誤)



  導覽手冊我到現在還沒看,不過我脫力了明天再仔細看。略為翻了一下,前面部分有一段都是在說米勒,後面是介紹幾位畫家(通常是一頁一位)。不過,我說你可以再騙錢一些沒關係!!!!為什麼不少畫家的介紹部分都是跟畫旁的說明一樣?晚禱跟拾穗則是根本一模一樣。搞什麼?我們花一百八十元看已經看過的文字嗎?這樣導覽手冊的意義何在?這叫複習手冊吧!?



  我翻開導覽手冊,他卻給我一張衰小臉(其實無誤)


  聯合報、歷史博物館,我他媽相信你耶!



  所以結論是不要買!(除非想要留作紀念或是日後利用)。



  然後我不小心在出口的商店手癢買了牧羊女的筆記本(NT$150)。牧羊女好萌O口Q。所以就算知道裡面都是空白頁一點都不划算我還是買了。不過一堆無關的東西跑出來,現在是跳樓清倉大拍賣啊?梵谷什麼的都出籠了,真是讓人想吐槽。而且貴得要死。還有套隔壁班說的「不要把名畫印在扇子上好不好看起來很噁」!!!



  喔對了,現場購票好像有送筆記本。不過我不是現場就是了。wwwww
  另外在接近入口處有講座的時間表耶,8/1那場好想去聽,裸像!(這不是重點)。免費入場,時間記得是下午六點半到八點半。啊啊,好想聽啊。



  最後,我想說,其實我排隊到一半比較想去看咖啡展覽。我愛咖啡所帶動的那股人文氣息啊!(過去的巴黎左岸)(台灣只有消費氣息)(星巴克不知道該算萬惡還算大善)。只是去時太晚,唉!





  牧羊女大萌!(夠了你)









           Rain-Sword   2008-07-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ainsword 的頭像
    rainsword

    Rain-Sword《新出發》

    rainswo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